文化建设

08
02月
2025

|尊龙登录入口【光明论坛】以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

发布者:小编

  坚持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体悟相结合,讲活习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思政课的活力,提升思政课的张力和深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上蕴藏着海量的优质资源,这些都为思政课带来新精彩。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习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价值追求,采用更多元化★、互动性、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创新场景再造,利用虚拟仿真★、全息影像等新兴技术★,创设出更加逼真★、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情境中,感受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斐然成就,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尊龙登录入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我们培育强大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底气。今年5月,习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和实践路径★。以习文化思想锻造思政课引领力,是落实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思政课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功能注入了不竭动能。

  坚持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相统一,培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习文化思想强调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获得启迪人生★、涵养智慧的精神力量。

  坚持政治引领与知识讲授相结合,讲深习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时代新人。习文化思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与世界。“大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立足习文化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属性与政治属性★,提振青年学生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因此,思政课应当是有大格局、大视野的课,应当有助于引导青年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要打造精品思政课★,强化育人阵地内容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领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增进知史爱国知党爱党之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如“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大思政课”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举办首堂场景沉浸式思政大课★,将剧本变成课本★,再现中国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通过师生“共演一出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超幸福的思政课”“这样的思政课太有意思了”……日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强国复兴有我★”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标志着该项活动的巡演正式启动。当天,近1000名师生代表现场观看,20余万名2024级高校学生通过线上直播观看。这堂搬上舞台的★“大思政课”由30余所大中小学的300余名师生共同演绎★,通过朗诵、舞蹈、歌曲、情景剧、戏曲等文艺表达方式,全面展现首都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昂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