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01月
2025
如何理解“学校内涵发展”
立足于“内”★。办学要锚定“内核”。内涵有内核,内核即理念★。平庸的学校是任务驱动的,优质学校则是理念驱动的。内涵发展要理念先行。要根据办学历史、学校现状和教育发展要求,发动师生家长等开展深入讨论,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将理念自觉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要成为★“内行”。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精进★,履行好党建引领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关系等职责。要引领教师苦练“内功”,引领他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修师德★、强师能,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做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总之★,要通过学校的内部建设,激发内力★,增强内能,扩大内存★。
走向★“开放”。内涵发展不是内部办学,更不是封闭办学★。根据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从有序走向无序★。“熵★”用来衡量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封闭的系统始终逃脱不了走向无序的命运★。一个系统只有开放才会有活力★,学校也是如此。内涵发展倡导开门办学,家长是学校的合伙人★,学校和家庭构成紧密型的教育共同体。要拓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家长要从★“参观教学★”走向“参与学习”。要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更好地赋能学生成长。不仅要加强同学段学校之间的合作★,还要注重不同学段学校之间的沟通★,积极探索人才的贯通式培养。
塑造“组织”★。内涵发展是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要把学校塑造成文化型组织★、专业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学校文化是一种黏合剂,能使学校形散神不散,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要以价值观为核心,聚焦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学校存在着科层制与专业化的结构性矛盾,但内涵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学校的专业品质。要倡导分布式领导、扁平化管理、参与式决策,注重授权赋能,给教师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要制定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专业标准,提升教师教学活动的专业化水平。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等专业组织建设★,消解行政性★,凸显专业性★,注重平等对话★,营造学术氛围。与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学校更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关注的是生长和不断地自我更新。学校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参与者不断地提高他们创造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各种新奇的想法会受到鼓励★,集体精神得以培养★,参与者学会如何共同学习★,而组织本身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文化型组织强调价值引领,专业型组织强调学术引领,学习型组织强调创新引领★。
内涵和外延本是逻辑学的概念,内涵主要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使用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前者表示内容和实质★,后者表示外观和形式;内涵发展突出体现在“有质量★”“有效益”和“有特色”上★,外延发展主要表现为办学空间拓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改善等★。
学校内涵发展是主动、整体和持续的发展★。校长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即基于对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系统分析,科学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然后把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和具体任务★,再选择适宜的举措加以实施★。其次要有系统观念,即紧扣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等★,推进学校的系统性变革★,促进教学★、德育★、教研、管理等工作的全面提升,实现学校办学的整体效能。校长要秉持长期主义,即内涵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般要经过规范发展、个性发展和高品质发展等阶段,是一个提档升级★、持续发展的过程,内涵发展永无止境。
聚焦于“人”。内涵发展要把“人”即师生的发展作为至高原则★。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校任何决策应始终遵循★“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一旦面对矛盾冲突和两难选择时,校长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既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校长还要引领教师运用好“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和“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两种动机规则,注重内在的和道德的激励★。要实施既★“紧密★”又★“宽松”的管理,即使教师对学校共享的价值观负责,同时向他们授权,让他们能够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和怎么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学校内涵发展”是校长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高频词★,但对概念本身缺乏深入的讨论。而校长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办学实践★,应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