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01月
2025
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生逻辑丨理响广东
(作者系广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法学博士)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志、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和发挥人民创造丰富精神文化的智慧与力量。要以培育一代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文化人才为基础,不断完善文化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健全完善文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优化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指向。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持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档次与质量,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高质量文化供给致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推进融合创新,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围绕回答世界之问★,将党的初心使命、人类的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经验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持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致力于贴近不同国际受众,找准中外文化的契合点,搭建可共情、可分享的话语空间★,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化共存超越文化狭隘,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促进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注意力市场竞争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文化伦理建构与引导研究”(2023GXSZ031)阶段性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至上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诉求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具体★、现实的,要着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并有机融于精神生活的全链条实践过程中★,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创新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习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理论创新,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不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持续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识性和引导性的概念群和范畴群,持续为世界人民贡献中国智慧,实现文化上的自信自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开创中探索。在《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且强调★,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同时★,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辩证扬弃了文化领域古今★、中西的对立式关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对话中实现意义的生成,上升至实质性的融会贯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与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恢复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进一步明确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四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并提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推进方法创新★,科技赋能激发文化活力★。要从五千年的中华文脉中汲取深厚滋养,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把握战略主动★,积极回应现实关切★。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助科技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演绎和表达,以数智化助推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中国领导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以“四个现代化”推动中国开始以独立之态探索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在文化领域进一步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明确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原则★,清理了旧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制度。然而★,由于受当时世界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及苏联模式影响,加之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4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