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02月
2025
全球新春走笔|带你寻找春节的世界印记
随着中拉交流日益深入,春节不仅拉近了中拉人民的情感距离,也为双边合作注入了新动力★。春节期间,乌拉圭牛肉等食材成为中国市场上的抢手年货★,而厄瓜多尔玫瑰、哥伦比亚绣球也在中国日益走俏,为人们带来暖暖春意。
新华社记者司源:为了不误农时★,中国援几内亚比绍农业技术专家组的专家们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日程表”★。第12批中国援几比农技专家组的专家均来自湖北省★。按照家乡习俗,他们在除夕一早便打扫驻地★、挂起红灯笼和彩旗、贴上春联,热情迎接前来拜年的当地村民。中午,大家围坐在一起共进团圆饭★,与远在国内的家人朋友视频连线,互道新春祝福★。对他们来说,这一难得的休息日显得格外珍贵★。
新华社记者王其冰:1999年春节期间,匈牙利首位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在自己45岁生日那天请朋友到家里聚会★。聚会中,克拉斯诺霍尔卡伊从书架上抽出汉学家艾之迪(埃切迪·伊尔迪科)撰写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书★,为在场者朗读了其中有关春节的段落★。随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还找出他收藏的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宇宙锋》京剧唱段磁带★,播放给来客听★。
正月初一一早,吃完热腾腾的汤面★,专家们便驱车前往加布区的卡兰塔巴农场★,查看水稻播种前的土地平整进度。通往农场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雨季泥泞★,旱季尘土飞扬★,他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1月28日★,古巴首都哈瓦那市中心的古巴国家饭店前悬挂中国灯笼★。新华社发(华金·埃尔南德斯摄)
岁月流转,离乡在外的日子让人意识到农历新年背后所蕴含的真挚感情与深切祝福★。春节是一首流淌在生活中的诗。年复一年★,它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谱写着不同的篇章★。每一次返乡,都是这首诗的开始。愿这份温暖与祝福,渗透进我们每个人心中,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蒋彪等★:春节期间★,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老城区的唐人街张灯结彩★,喜庆洋溢。放鞭炮、祭祖先、吃年夜饭……在远隔太平洋的彼岸,到处是浓浓的“年味儿★”★。自19世纪50年代起,一批批华人远渡重洋★,踏上这片土地,在帮助巴拿马人民修铁路、挖运河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年的“乡愁”。于1898年建成的关帝庙便是他们庆祝春节的场所,寄托着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思念★。
新华社记者聂晓阳:菲律宾人也会在农历除夕夜吃团圆饭,端上桌的菜肴至少应有八个★,因为他们相信八象征着“发财”★。春节期间,菲律宾人还随时会在客厅摆上各种圆形水果,如菠萝★、橘子、苹果等★,寓意“团圆★”和“圆满★”,体现对来年的美好祝愿。春节期间★,当地民众的餐桌也往往★“中菲混搭”,既有中国特色的饺子和年糕★,也有菲律宾特色的烤乳猪和牛肉汤★。
与卡萨布兰卡等城市相比★,塔扎的城市规模小了许多,但这挡不住中国元素的步伐★。1月27日,当记者敲开中国援摩医疗队塔扎分队驻地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高高挂起的春节装饰品和彩色气球★。摩洛哥朋友专程给医疗队送来蛋糕和羚羊角酥等当地甜点,与医疗队员们同庆新春。
1月17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中国庙会★”活动现场,摩洛哥民众展示印有中国农历蛇年主题图案的木版水印作品。新华社记者霍晶摄
阅读原文请戳:全球新春走笔|春节是一首流淌在生活中的诗——马来西亚槟城华人过年小记
在莫斯科举办的多个春节文化活动上,都能看到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谢列兹涅夫的身影。这位年过古稀的汉学家★,今年将是他从事中文教育满50年★。他说★,他对新的一年寄予厚望★,★“我的工作与中国紧密相连★,我希望尽我的全部力量,让自己从事大半生的俄中文化交流事业再上一层楼★”。
1月28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新春庙会活动上,游客在感受茶文化。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二十多年后★,受邀参加聚会的作家余泽民回忆说,看到匈牙利友人们如此郑重地★“过春节★”,聆听关于春节习俗的知识和中国传统戏剧,他非常受触动,由此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加真切而强烈的感受。
1月18日,一名女子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新春庙会活动上手持木版年画留影。新华社发(弗尔季·奥蒂洛摄)
新华社记者江宥林★:春节,是一个新起点,也预示着新希望。在莫斯科,记者听到了许多俄罗斯人的新春愿望。来自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市的10岁小女孩玛莎,学习中文7年多了★。春节前夕★,一身红装的她来到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中俄建交75周年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在视频中,我告诉大家如何做月饼,新的一年,我希望吃到想念很久的糖葫芦和汤圆★。★”她说,★“中国文化越来越让我着迷,我想学习更多中文知识,今年争取去中国走走。★”
对菲律宾人来说★,年夜饭最受欢迎的食物无疑是“糯米糕★”。这种食品一般仅在春节前后出售★,由于非常粘稠香甜★,菲律宾人认为这象征着一家人的团结和甜蜜。菲律宾人还向华人学会了制作春卷和饺子并加到年夜饭中,他们认为这些食物“看起来像金条和钱袋”★,代表财富和好运★。
1月2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人们穿过挂满春节装饰的走廊。新华社发(乌马利摄)
1月29日,在几内亚比绍加布区的卡兰塔巴农场,第12批中国援几比农技专家组负责人郑俊杰(左)和农场场长萨纳·卡马拉一起视察农场田地平整情况★。新华社记者司源摄
新华社记者霍晶:春节的到来★,意味着凛冬将尽、春潮萌动★。无论在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还是在该国东北部小城塔扎★,都能感受到春潮的温暖。蛋壳画、红油牛肉★,非遗展示、美食品鉴……★“中国庙会”1月17日在卡萨布兰卡联合国广场举办,各个摊位前挤满了摩洛哥民众,他们眼中充满了惊喜与好奇★。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20个国家已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乙巳蛇年到来,世界多地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人们,同享节日喜庆,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了解,越走越近。新华社记者将自己在全球各地的春节见闻精心写成一篇篇走笔★,带你寻找春节的世界印记——
新华社报道员谭耀明★:夜幕降临★,迎来家宴。家人齐聚一堂★,围桌准备“捞生”。“捞生”是马来西亚华人庆祝春节的重要习俗★,意在祈好运★、迎发财★,通常以可生吃的鱼肉条为主要原料,配上五颜六色的蔬菜丝★、花生碎等。围桌而立的家人们在一人的号令下用筷子将食材反复高高挑起★,借“生★”“升”谐音★,期盼越捞越“升”,来年节节高升。★“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每喊一句,大家便齐声回应★“收到★”★,意即领受好运、传递祝福。